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旅游  >  旅游資訊
搜 索
消費者花式被『虐』的身後 電商主動服務贏得市場
2018-01-11 12:49:00 來源:東北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針對實體超市出現的諸多問題,記者采訪到相關部門,近年來,消費者投訴和價格欺詐的相關數據案例可謂屢見不鮮。

  超市保障不力 電梯上摔傷

  消費者解大爺到齊市某超市購物,因當日是促銷活動的第一天,購物的人很多,當解大爺買完食品乘坐向上的電梯准備離開時,由於人多擁擠沒等站穩便摔倒了,從電梯上滾了下來,他的頭和臉部磕破、流血、左腿磕傷、右腿腫了,左手中指已經錯位變形。超市的工作人員趕來將他扶到一邊坐下並立即撥打了120。經醫院診斷手指錯位,需將手指歸位後用鋼板固定上,回去慢慢養傷。

  隨後,解大爺到市消協投訴,認為該超市在促銷活動中沒有保安人員,安全監護沒有到位,消費者的財產及人身安全沒有保障。要求賠償醫療費、護理費、誤工費等各項費用,經市消協調解,經營者賠償醫療費、護理費等各項費用4000元。

  購物時車被刮

  購物時車被刮了,這責任該誰負?消費者王某去齊齊哈爾市某商超購物,將本田轎車停在該商場的停車位內,兩個小時後,王某購物完去取車時,發現車的保險杠被撞。停車場給王某的答復是免費停車場存車,刮碰停車場不管。商場經理確認後,承認車在停車場內刮碰,但卻讓王某承擔修車費。王某不同意,覺得商場應該承擔修車費用。接到投訴後,消協耐心給商家講消法,後雙方言和,商場承擔全部修車費用900餘元。

  不履行價格承諾

  某超市向消費者承諾瓶裝酸奶實行買三送一。有消費者購買了三瓶之後,對方卻並未兌現承諾贈送一瓶,並稱買三送一僅限於前10名。收購、銷售商品和提供服務前有價格承諾的,消費者購買後商家卻不兌現承諾。這種以前多少名為幌子模糊贈送,著實讓消費者無從查證。

  假冒政府定價

  某水果店將哈密瓜賣15元/斤,某停車場收費20元,均謊稱『這是政府定的價格』。這方面,最常見的就是商家假借『物價局監制的價格標簽做文章,而事實上,物價局只是對符合規范的商品標價簽進行監制,並不包括商品價格本身。

  模糊贈售

  某超市標示買某品牌調和油『買一送一』,實際給消費者的僅是一小袋花生米。這種『買一送一』就是最典型的模糊贈售。另外,模糊贈售,采用價外饋贈方式銷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務時以『饋贈』引誘消費者或其他經營者與其交易,但沒有如實標明饋贈物品的品名、數量,或者饋贈物品為假劣商品,贈送行為的表現方式較復雜,消費者對饋贈商品的價值較難判斷。

  隱蔽價格附加條件

  某商超推出買電器『免費送貨上門』促銷服務。但是當顧客付款之後,商場指定的送貨單位將電器送上門之後,卻以『拆裝費』的名義,向顧客收取100元。收購、銷售商品和提供服務帶有附加價格條件時,不標示或者僅僅模糊標示附加條件內容,讓消費者十分反感。

  如果實體超市一直維持在傳統經營思維中,而忽視商品品質、購物體驗、售後服務等重要因素,在移動互聯網大潮的今天,就會顯得特別被動。而其他電商平臺,卻早已主動吸引客戶,搶佔市場先機。比如京東超市的『主動式服務』,就是在用戶還沒發現問題時,京東先發現問題並主動提供服務。比如商品因天氣原因晚到,京東提前向用戶解釋甚至補償;退換貨時不再需要繁瑣的流程,用戶只需掃描二維碼,就自動進入處理流程。或是上門取件時,將取件時段、取件人等信息通知消費者。在講究先入為主的互聯網思維中,誰先擁有客戶,誰就佔據了主動。相比之下,傳統的『被動式服務』,處境愈加尷尬。

責任編輯:平靜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