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旅游  >  境內
搜 索
換窮貌挪窮窩改窮業 彭水讓貧困群眾生活更有奔頭
2019-05-11 16:03:08 來源: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  作者:歐武夷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5月11日15時訊(記者 歐武夷) 路修通了,汽車開到家門口;搬新家了,開啟幸福新生活;產業大了,脫貧攻堅有了『源頭活水』……

  近年來,彭水以脫貧攻堅為統攬,突出對標對表,強化精准施策,聚焦重點難點,夯實攻堅保障,下足『繡花』功夫,推進脫貧攻堅工作。截至2018年底,全縣實現6個貧困村、2952戶11033人脫貧。目前,全縣貧困村減少至6個,貧困戶減少至3482戶,貧困人口減少至12266名,貧困發生率降至2.45%。

  改善基礎設施換窮貌

  『嘀—嘀—』清早,一輛貨車從漢葭街道興和村村民任永堂家門口駛過。

  任永堂和鄰居圍坐在院壩邊,看著車子沿著硬化的蜿蜒公路駛向大山深處,心中滿懷著對生活的憧憬。

  『沒有通路時,出行極不方便,物資只能靠肩挑背馱……』任永堂嘆了嘆氣,道出了無路時代的艱辛生活。

  近年來,興和村不僅硬化了村民盼望已久的公路,還修建了水池,硬化了院壩,消除了不安全住房,改造了廚房廁所,整治了人居環境。

  

  

道路硬化讓村民出行更加方便。通訊員劉蕊攝

  『我家灶臺換了新,不再是灰不溜秋的柴火灶了。』

  『危房變成了新房,院壩也硬化了,出門不用擔心濕鞋啦。』

  『路通了,油茶產業也跟著進來了,曾經的荒山成了經果林呢!』

  談及村裡如今的變化,村民個個喜笑顏開。

  興和村的變化,得益於彭水鎖定『戶脫貧、村銷號、縣摘帽』目標,聚焦『兩不愁三保障』問題,圍繞水、電、路、訊、房等基礎設施,沈心靜氣、真抓實乾,夯實貧困群眾致富根基帶來的可喜結果。

  近年來,彭水修建農村公路7640公裡,實現建制村100%通暢、撤並村100%通達,村民小組100%通路、脫貧村100%開通農客;大力實施農村飲水鞏固提昇全覆蓋工程,累計新建或整治4508個取水口,265個抽水站,3496口蓄水池,有效解決吃水難問題。

  易地扶貧搬遷挪窮窩

  龍射鎮鍾山新村,重慶市級農民新村示范點。鱗次櫛比的小洋樓,乾淨整潔的水泥路,沿街而立的路燈,奔馳而過的小轎車,這一切把新村裝扮得分外美麗。

  在新村的一個小賣部裡,店主陳行書忙著給貨架上貨。『以前我家在大山深處,那裡溝壑縱橫,自然條件差,交通進不去,人也出不來,過著封閉的日子。』陳行書回憶起以前的生活,連連擺手。

  如今,依托易地扶貧搬遷政策,陳行書搬遷至鍾山新村。他用樓下的兩間門面開起了小賣部。每天,小賣部裡人來人往,熱鬧得很。樓上兩層樓用來生活住宿,生活過得有滋有味。『感覺過上了城裡人的生活!』陳行書興高采烈地說。

  陳行書的幸福生活是彭水堅持『山上的問題山下解決、山裡的問題山外解決』思路,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一個縮影。

  

  

易地扶貧搬遷讓村民生活過的更美好。通訊員劉蕊攝

  近年來,彭水積極探索搬遷扶貧模式,充分尊重群眾自願,注重因地制宜,采取『統規自建、統規聯建、統規統建』以及梯度搬遷措施,建立差異化補助機制,鼓勵進城務工或條件相對較好的貧困農戶進城、進集鎮安置,對繼續從事農業生產的貧困農戶實行『高轉低、遠轉近』相對集中安置。

  同時,彭水堅持搬遷與發展『兩手抓』,統籌謀劃好安置點產業發展與群眾就業創業,妥善解決好搬遷群眾的居住、看病、上學等問題,讓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有事做、能致富。截至目前,彭水14200人建卡貧困人口依托易地扶貧搬遷政策搬進了新家,開啟幸福新生活。

  注入『源頭活水』改窮業

  諸佛鄉廟池村1組貧困戶付美坤和往常一樣,來到村委會辦公室打掃衛生。『多虧村裡發展大產業,我纔有了這個就業崗位。』付美坤說。

  付美坤口中的大產業是諸佛鄉發展的產業觀光園——廟池農莊。

  近年來,諸佛鄉以『政府引導、企業搭臺、農民參與』的原則,采用『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產業以葡萄、香桃、甜柿、脆李等高品質水果為主,打造以現代鄉村旅游和農業開發協同推進的廟池農莊。

  廟池農莊,不僅提昇了鄉村人居環境的品質,為村民帶來了更多的就業機會,還為村民帶來了生活新希望。

  

  

食用菌種植助村民增收致富。通訊員劉蕊攝

  付美坤就是其中受益者之一。付美坤家裡因有2個孩子在上學,生活過得十分拮據。村裡得知她家裡的實際情況後,便聘請她到產業觀光園上班,主要負責打掃衛生。如今,付美坤在崗位上工作近兩年,實現顧家工作兩不誤。

  在廟池村,像付美坤一樣依托產業觀光園解決就業的村民還有很多。

  近年來,彭水大力發展現代效益產業,聚焦產業帶動,不斷增強群眾『造血』功能,讓貧困群眾脫貧有底氣。

  為破解貧困村、貧困群眾產業發展資金短缺難題,彭水因地制宜發展紅薯、烤煙、辣椒、食用菌、中蜂、鄉村旅游等特色產業,實現每個貧困村都有1—2個穩定增收的特色產業。

  除此之外,彭水積極扶持引導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在貧困村建立生產基地、加工基地,完善與貧困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采取『企業+貧困戶』『專業合作社+貧困戶』『大戶+小戶』等模式,促進產業規模不斷做大、產業鏈條不斷延伸,增強貧困村『造血功能』,提昇貧困群眾持續增收能力。

責任編輯:平靜
2019全國百家網絡媒體記者重慶行【專題】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