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旅游  >  特別策劃
搜 索
東北網關愛留守兒童暑期在行動 愛糧節糧——綠色家庭親子行走進水美鄉村
2022-07-29 15:28:00 來源:東北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7月29日訊 8月4日,東北網小記者團將邀請南崗區長虹小學留守學生和東北網小記者親子家庭一起走進哈爾濱閆家崗農場,看北大荒智慧農業,聽老師講墾區精神,賞稻田畫美景,做有趣互動游戲,玩集裝箱、天幕露營。

  一、活動時間:8月4日早8:30

  二、地點:閆家崗農場

  三、招募家庭:20個親子家庭,歡迎自駕

  四、活動要求:請親子家庭自備簡餐,露營設備

  五、北大荒閆家崗農場

  北大荒閆家崗農場農業現代化示范區擁有水田面積2186畝;20棟超級育秧大棚,面積3200平方米;181個大格田,其中最大格田面積54畝。

  示范區以打造綠色農業、智慧農業、數字農業、觀光農業為定位,深入推進集團農業現代化示范成果及現代農業『小而精』『小而美』的『微縮北大荒』。全力打造『四區一中心』——智慧農業科技示范區、科研攻關試驗區、農業旅游觀光區、農業教育學習科普區、數字農業中控中心。

  還有『鰍稻』、『蟹稻』種養模式,通過泥鰍稻螃蟹稻種植減少化學物污染,探索易操作、可復制的水稻生態種植技術。

  閆家崗農場場部中心區是閻家崗遺址,經考古發現這裡早在23000多年前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活動,是哈爾濱人的發源地。經中國科學院對閆家崗遺址出土的化石標本進行放射性同位素碳14測定,這個遺址的絕對年代距今22370年(±300年),是目前已知的黑龍江省境內最早、最豐富、最生動、動植物化石門類最齊全的古人類遺址。這個遺址另一個引人注目的發現,是從地下半米多的深處發現古人用獸骨摞疊而成的圓形和弧形的建築遺跡,這是當時『哈爾濱人』的臨時住址。從舊古器時代的資料可以推斷,兩萬多年前的『哈爾濱人』過著身披獸皮、手持棍棒、茹毛飲血的原始生活。

  閆家崗農場歷史文化底蘊最豐厚的地方是始建於金代初期人工開鑿的一條天然河道——古運糧河(又被稱為金兀術運糧河),距今已有900餘年的歷史。

  運糧河東起哈爾濱市阿城區西部,從雙城市境內穿過,流經閆家崗農場,向西延伸到太平湖,最後注入松花江。全長96.5公裡,河床平均寬30-50米,流域面積415平方米,全流域地下泉水較多,但主要是靠天然降水補給。

  當年,大金國的開國皇帝完顏阿骨打在阿城建立了金朝都城—上京會寧府,設有官府、寺院,兵民眾多,所需大量的糧食、布匹、食鹽等物資,由當時設在吉林省內的上京路轉司供應。運輸就成為了關鍵問題,由於需要繞道阿什河導致運糧時間過長,為了縮短航程,提高運輸效率,所以開鑿了這條人工運河。

  古運糧河見證了大金國一段璀璨的發展歷史。在金代初期有著重要的戰略地位,在伐遼戰爭時期更是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運糧河兩側分布金代6座古城,這些古城當時都是駐軍要塞,每城約有300餘人,也就是說,不足百公裡的運糧河沿岸,金國駐軍至少達2000人。近年來在河岸兩側發現的沈船、金代金銀錠、北宋大錢等文物,確定了運糧河,運送軍需糧草、錢財等重要物資的軍用運河地位。在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下,完顏阿骨打僅僅用了三四個月的時間就取得了伐遼戰爭的勝利。同時運糧河也是歷史上著名的靖康之恥的物質基礎,主要用來運輸從北宋獲得的大量的戰利品。

  如今的古運糧雖然失去了運輸的功能,但它對於農場的千畝良田灌溉發揮著重要作用。

  六、活動要求:

  活動結束後請提交一篇與主題相關的文章作品,或者繪畫書法等作品,形式不限,發到郵箱dbwxjz@qq.com。

  七、報名諮詢:請撥打電話18845180500,或掃描下方二維碼,加微信PattyJing(1047060070),聯系編輯諮詢。

責任編輯:平靜
科普傳播新方式網絡展演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