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旅游
搜 索
每日科普|野外遭遇雷擊如何應對?
2022-09-26 10:58:00 來源:中國科學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近日,雲南麗江一對新人在玉龍雪山拍婚紗照時遭到雷擊,此事引發了社會關注。在為這對新人感到痛惜的同時,我們可能需要了解一下雷電常識,增加野外遭遇雷電的防范及自我保護意識。

來源:視覺中國

首先,雷電是全球高發頻發的現象,地球上每天大概發生5萬次的雷雨,平均每秒鍾就有約4000次的雷電,其中有100次左右形成雷擊,也就是落雷。

其次,全球變暖可能會讓雷電增多。根據2014年《科學》上發表的一篇文章,全球溫度增加會導致雷電頻次增加,大概每增加1攝氏度,雷電的頻次會增加約12%。據此估算,如果在溫室氣體等高排放情景(RCP8.5)下,到本世紀末全球溫度增加4攝氏度到5攝氏度,那麼全球雷電頻次會增加50%左右,雷擊的概率也會大大增加。

再次,要提前了解一個地方每年雷擊的次數。一個簡單的估算方法是:一個地方每平方公裡發生雷擊的次數,大致相當於一個地方每年發生雷雨天數的10%左右。我國南方地區,如雲南、廣西、廣東、貴州等,每年雷雨天數在30天左右,按10%估算的話,每平方公裡每年應該至少有3次雷擊。而我國華北地區每年大概有10到15天的雷雨天氣,每平方公裡每年至少有1次雷擊。

可以看出,我國大部分地區都有發生雷擊的可能性,這就是為什麼一定要做好建築防雷以及戶外防雷工作的原因。

防雷需要謹記一些要點。

首先,在戶外,不要站在非常空曠的地區,因為有可能會形成局地最高點,而最高點容易形成雷擊。

其次,不要靠近山上只有一棵樹、一個棚子或一個小屋的地方,在這種屋子裡避雨或者樹下避雨,有可能處於局地的高點,成為雷擊對象。

此外,要隨時留意雷電預警信息。我國夏天雷陣雨多發生在下午和傍晚,所以登山要盡量選擇早上出發,中午到達,然後趕緊下山,不要等到下午和傍晚到達山頂,這時候很容易出現暴雨和雷擊現象。

還有一個小技巧——學會估算雷電的范圍。如果你能聽見雷聲,那麼這時候雷電發生的范圍大概是10公裡之內。所以,只要聽見雷聲,雷雨雲就大概位於頭頂1公裡到10公裡的范圍內,這時需要趕緊躲避,因為雷電已經離得很近了。

如果人在野外的話,譬如在野外科考,一定要注意天氣變化。如果發現天上有黑雲開始在頭頂蔓延,就說明雷雨將至,尤其是當雲發展得非常快的時候,說明對流非常旺盛,很快就會有疾風暴雨和閃電出現,要趕緊躲到結實的建築物或山洞裡。當然,躲避時要選擇地勢稍高一點的地方,因為低窪地區容易發生山洪。

如果有人遭遇雷擊,通常會出現心髒驟停和呼吸停止的現象。這時要立即組織現場搶救,在五分鍾之內進行心髒復蘇和人工呼吸,同時趕緊向醫院和急救中心求助。在這一過程中,施救者也要注意雷擊的風險,選擇在安全的地方進行急救。

( 作者:魏科,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科學報》記者崔雪芹整理。)

責任編輯:平靜
科普傳播新方式網絡展演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