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旅游  >  特別策劃
搜 索
傳承紅色基因 感悟可可托海精神 東北網小記者走進富蘊縣探訪功勛礦的輝煌歷史
2024-08-18 19:43:00 來源:東北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隨著電視劇《我的阿勒泰》的熱播,新疆阿勒泰地區吸引了全國各地游客,而地處富蘊縣,神秘又美麗的可可托海也讓很多人心生向往,它不僅蘊藏著豐富的自然風光,還承載著深厚的歷史與紅色文化。8月7日,東北網小記者深入新疆阿勒泰地區富蘊縣,與當地小朋友進行了『龍泰號』援疆研學交流活動,同時探訪了被譽為『功勛礦』的可可托海三號礦脈,深入了解其在新中國發展史上的重要貢獻和背後的感人故事。

  可可托海,位於新疆准噶爾盆地的東北邊緣,阿爾泰山脈的東端南麓,額爾齊斯河的源頭,是一個充滿神秘與傳奇色彩的地方。這裡隱匿著神秘礦脈——可可托海礦,特別是其三號礦脈,更是被譽為『天然地質博物館』和『地質教科書』。

  小記者們首先與阿勒泰地區的小朋友進行了一個文化交流,雙方互贈了禮物。

  隨後來到了可可托海國家礦山公園,站在觀景臺上俯矙三號礦脈。這座礦坑深達200米,長250米,寬240米,邊壁上的盤山道呈螺旋狀,積水漫到礦坑腰部,展現出一種震撼人心的壯美景象。據講解員介紹,三號礦脈蘊藏著世界上已知的140多種有用礦物中的86種,其中鈹資源量居全國首位,銫、鋰、鉭資源量也分別居全國前列。這些稀有金屬和放射性元素,為新中國的國防建設、航空航天事業以及尖端科技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和資金後盾。

  在探訪過程中,小記者們還參觀了可可托海地質陳列館。館內一幅幅照片、一件件實物,生動地講述了可可托海礦區的輝煌歷史和感人故事。新中國成立後,可可托海礦區在中蘇合營下,迅速發展成為新中國最早的稀有金屬工業基地。1950年至1998年間,三號礦脈一直在開采,為國家償還了巨額蘇聯外債,並為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氫彈的爆炸以及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的發射提供了大量稀有金屬資源。這些成就的背後,是成千上萬名礦工和科技人員的辛勤付出和無私奉獻。

  在阿依果孜礦洞中,工作人員為小記者們講述了許多感人至深的故事。比如,為了開采鋰、鈹等礦石,礦工們需要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下工作,用肩挑背扛的方式將礦石運出礦坑。在物資匱乏的年代,他們甚至需要忍飢挨餓,但即便如此,他們依然堅守崗位,為國家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這些故事讓小記者們深受感動,也讓他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吃苦耐勞、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為國爭光』的可可托海精神。

  探訪結束後,小記者們紛紛表示,這次活動讓他們更加了解了新中國的發展歷程和可可托海礦區的輝煌歷史。他們表示,將把這次采訪的經歷和感受帶回學校,與同學們分享,讓更多的人了解可可托海精神,傳承紅色基因。

責任編輯:平靜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