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旅游  >  黑龍江
搜 索
邊境村的幸福生活——黑龍江抓黨建促興邊富民見聞
2025-10-11 07:48:01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不僅展示產品,還要講出黑土地的故事,講出這片土地上的厚重文化。』日前,黑龍江省黑河市愛輝區委黨校課堂,直播導師在講解短視頻拍攝技巧,而授課對象是來自基層的村級黨組織書記。

  不久前,為提高基層黨組織帶頭人能力,愛輝區針對89個行政村推出鄉村振興直播培訓,村黨組織書記現場學習、實戰演練,推廣村裡特產。通過學習,一批『領頭雁』逐步成長為懂推廣、能帶貨的鄉村發展帶頭人。

  黑龍江省地處我國地理版圖最北最東,邊境線長達2981公裡。為破解邊境地區人纔力量不足、產業基礎薄弱等難題,黑龍江抓黨建、促振興,實施『助力鄉村振興萬人計劃』、組團式援邊等舉措,為全省18個邊境縣(市、區)選派人纔,出臺扶持政策,推動邊境地區發展,助力穩邊固邊、興邊富民。

  黑龍江密山市二人班鄉邊境夫妻哨所。王晨吉攝/光明圖片

  激活特色資源,變身遠近聞名旅游打卡地

  下午五點半,祖國東極撫遠市濃江鄉生德庫村飄起裊裊炊煙。走進村裡『愛心康養食堂』,大米飯和著菜香鑽入鼻腔,十幾位老人邊吃飯,邊聊天。『一塊錢就能吃頓熱乎飯,擱以前不敢想,村子發展讓我們實實在在受益。』75歲的張大爺笑著說。

  時間回到12年前。當時,一場百年不遇的洪水讓村莊遭受重創。『路斷了、電停了,房子塌了200多間。』村黨支部書記萬仁軍回憶道,洪水造成直接經濟損失3000多萬元,有的村民投親靠友、外出打工,黨員發揮先鋒模范作用的積極性不高,村黨支部也被列入『軟弱渙散』名單。

  『在上級黨委領導和有關部門支持下,我們逐步建強支部戰斗堡壘。村裡有困難,黨員、乾部帶頭往前衝,和村民一起想辦法解決。』萬仁軍介紹,一方面,黨員、乾部和村民修建房屋、清淤修路,重建家園;另一方面,啟動『歸巢計劃』,鼓勵外出務工人員返鄉並提供幫扶。『回村務農,免費提供農機具;做電商,無償使用直播場地;開民宿、搞餐飲,村「兩委」就幫忙引客流;開辦企業,就提供場地、幫助協調貸款。』正是村黨組織建強了,給了黨員和村民足夠信心,村民們也從發展中嘗到了甜頭。

  記者了解到,這幾年生德庫村還建起榨油廠和拌肥站,村集體經濟一點點發展壯大,從洪水過後的『空殼村』,發展到現在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200萬元。集體經濟壯大了,村黨支部就琢磨著如何讓村民得到更多實惠,設立『愛心康養食堂』便是一個舉措。『現在我們黨支部有5名致富能手、4名大專以上學歷的年輕人。』萬仁軍說,選優配強村『兩委』班子,村莊發展活力更足了。

  產業振興,是鄉村全面振興重中之重。創出一個品牌,激活一個產業,致富一方百姓。黑龍江堅持組織推動、支部帶動、政策撬動、改革促動,打出一套『組合拳』,持續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有效提昇村黨組織凝聚力戰斗力。

  黑龍江畔,黑河市愛輝區璦琿鎮外四道溝村人氣很旺,村民正招呼著來自天南海北的游客。可是,6年前這個邊境小村發展還面臨瓶頸:近四成青壯年外出務工,村裡祖輩靠種地,沒啥像樣產業。『這地方搞旅游有啥可看的?』『萬一沒人來,不是白忙活?』當年,在村民大會上聽說村裡要發展旅游,大伙兒都覺得不靠譜。

  『咱村風景好,又有少數民族特色,咱看慣了不覺得,城裡人就喜歡這個。』村黨支部書記車明虎掏出個人積蓄,『這錢算我給村裡的,賺了歸集體,賠了我自己扛!』

  有了決心,還得看行動。車明虎和支部其他成員走訪村民,講政策、算收益;積極向上級有關部門爭取資金,改造村裡閑置空場地。改造中,25名黨員帶頭手搬肩扛節省下6萬多元費用。駐村第一書記張陽帶著十幾名村民到哈爾濱學做餐飲,黨員們收集廢舊木板做成柵欄,用100多個輪胎搭成卡通樂園,大家伙齊心協力把這事給張羅起來了。

  幾年光景,外四道溝村舊貌換新顏,2024年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50萬元,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2萬元提高至2.7萬元。通過激活特色資源,該村變身遠近聞名的旅游打卡地。

  黑龍江雙鴨山市饒河縣四排赫哲風情旅游園區,赫哲族伊瑪堪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盧艷華(右一)在傳授說唱技藝。王晨吉攝/光明圖片

  大學生村官,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中堅力量

  『鄉裡讓到村任職大學生帶頭,把農家樂重新開起來。』雙鴨山市饒河縣小南河村黨支部書記韓明興話音剛落,會議室裡頓時沒了聲響。沈默半晌,一位大嬸突然開口:『游客少,乾著沒啥勁兒,還不如出去打零工。』其他人開始交頭接耳,齊刷刷瞅著新來的『90後』村黨支部副書記徐聰。

  『前任駐村書記在脫貧攻堅過程中打下好基礎,要在這一基礎上,加快村裡發展步子。』作為選派到村裡的大學生,徐聰下定決心,竭盡全力把村莊搞好。她開設視頻賬號,把鏡頭對准鄉村美食、濃濃的關東風情和傳統民俗,通過線上傳播讓更多人知曉這個邊境村莊。慢慢地,粉絲變游客,線下客流量漲了3倍。

  更讓人暖心的是,村黨支部實行『旅游團按戶輪接』辦法,大家有錢一起賺。各家一起擬菜單,堅決不搞惡性競爭。『我們還計劃推出農耕體驗、民俗手工藝制作等深度游玩內容,辦特色旅游節,吸引更多人走進小南河。』徐聰信心滿滿。

  看村裡人氣旺,村民勁頭更足了,『陳老四羊肉館』『華姐殺豬菜』等7家特色飯店開張營業。為增加村民收入,小南河村黨支部組織村民賣笨雞蛋、豆包、大醬等農產品,銷售額超50萬元,戶均增收1.2萬元。『一開始不會對鏡頭說話,臊得慌。』村民陳兆軍笑著說,『小徐書記一句一句教,現在咱自己也敢直播了。眼瞅著豆包賣到了全國各地,冬天也閑不著了。』

  據了解,近年來,聚焦解決鄉村人纔儲量不足、年輕力量偏少等問題,黑龍江省實施『助力鄉村振興萬人計劃』,連續5年『帶編招聘』1.32萬名大學生到村任職,為基層注入源頭活水。眾多像徐聰一樣的年輕人,借助黨組織搭建的平臺,在『吃勁』的崗位鍛煉,逐漸成長為推動鄉村振興中堅力量。

  此外,針對各邊境縣(市、區)發展需求,黑龍江省委有針對性地選派黨政乾部和教育、醫療、產業等專業技術人纔開展組團式援邊,助力興邊富民、穩邊固邊。

  『今天感覺怎麼樣?腿還脹痛嗎?』綏芬河市人民醫院,來自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血管外科專家魏爭在查房。『現在舒坦多了。真沒想到,不用出遠門就能找到省裡專家給做手術。』患者劉阿姨說。

  據了解,這幾年,哈醫大一院多位專家紮根綏芬河,接診門診患者6300多人次。綏芬河市人民醫院副院長馬凡介紹:『組團式援邊,讓我們結束了沒有獨立呼吸科的歷史,收治患者1000餘人次。以前只能轉去省城的膝關節置換、白內障超聲乳化手術,現在咱這兒都能做。』

  專家們一邊看病手術,一邊帶教傳技,一批本地醫生快速成長。魏爭說:『我們推進「同質化診療」,讓患者在縣城就能享受到和省城醫院一樣的醫療服務。』

  『網灘+網格』模式,既促漁業發展又強護邊意識

  清晨,薄霧還未散去,佳木斯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鄉漁業村的灘地已聚滿了等待抽簽的漁民。『現在不像過去,哪兒魚多就往哪兒擠,亂成一團。』村黨支部副書記李治霖說道。這個赫哲族村莊世代以漁為生,144艘漁船卻只有三個網灘。以往『打游擊』式的捕撈,不僅效率低下,還常引發糾紛和安全隱患。

  『我們後來摸索出「網灘+網格」基層治理模式。』李治霖指向不遠處正在組織抽簽的灘長介紹,『每個灘設一名黨員灘長,漁民分三組逐年輪換。既公平,也提高效率。』

  然而,最初推行時阻力不小。『誰願意被拴在一個地方?都想往好地方跑!』一位老漁民坦言,直到發生幾次纏網事故,大家纔意識到規范管理的重要性。漁業村還將守邊護邊意識融入日常,建立突發應急情況上報機制,『我們不只是漁民,更是護邊員』。通過設立『漁船黨小組』,黨員灘長主動承擔起宣講政策、規范作業的責任。

  距離漁業村40多公裡外的文采社區,在社區黨總支帶領下,黨員靠前服務群眾,用真心化解難題,以實際行動傳遞溫暖和力量。

  『微黨課』在這裡深受歡迎。赫哲族老黨員吳彩雲是主講人之一。記者來時,恰巧遇到她在為黨員和居民群眾講解最新的惠民政策,大家圍坐在一起,交流得熱火朝天。『這樣的講解好啊,形式靈活也接地氣。』一位赫哲族老大爺笑著說。

  黨員還牽頭組織『城鄉結對認親』活動,不同鄉村、不同民族的黨員和群眾拉家常,你講講家鄉的紅色歷史,我聊聊村裡的老傳統,在一次次交流中,彼此的心貼得更近。

  『黨建工作只有做實做細,纔能真正凝聚人心。』文采社區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張冰鑫深有體會,『社區民生問題解決率超95%。大伙兒有難題首先想到的是找黨組織、找黨員。』

  『黨建做實了就是生產力,做細了就是凝聚力。』黑龍江省委組織部副部長鍾兆斌介紹,近年來,黑龍江省堅持黨建引領,積極構建黨組織領導下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全面推行『村民議事』『積分制』等多元共治模式,充分調動群眾參與積極性,有效提昇了邊境地區的基層治理效能。

責任編輯:平靜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相關新聞